前沿洞见

新一代人工智能的真正赢家将是消费者

最近,我读到一篇关于生成式人工智能对公司和消费者影响的精彩文章,其中与 BCG 有联系的三位经济学家认为,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实际受益者一般不会是公司--除了少数几家公司会获得成本降低带来的纯经济利益。

标题说明了一切:"为什么我们需要现实地看待人工智能对经济的影响"。这是一个值得欢迎的观点,也是一个亟需的理性声音,以平衡对人工智能的大肆炒作,同时也是对科技行业不遗余力地宣传这一闪闪发光的新事物的回应。

挑战炒作

经济学家们认为,要了解技术对企业和消费者的影响,首先必须了解技术-成本-价格效应;技术只有在取代劳动力时才会产生重大影响,因为技术的作用就是降低成本,进而使企业或品牌能够提供更低的价格,从成本更高的竞争对手那里抢占市场份额;

现实情况是,技术往往没有带来成果。相反,新技术往往被夸大为创新、全新或更好的产品和服务。我们经常说 Uber、Lyft 和 Grab 等公司或品牌是应用程序的颠覆者,或者是平台商业模式等新商业模式的颠覆者。但实际上,这些公司及其应用的技术并没有取代劳动力(反正现在还没有),也没有改变什么,因为乘车价格也没有下降。

鉴于技术对生产力增长的影响一直被夸大,那么生成式人工智能究竟能实现什么呢?

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真正影响

经济学家们认为,生成式人工智能被誉为能够真正实现技术-成本-价格效应的技术。如何实现?通过消除与呼叫中心、营销、广告、研究和设计等工作相关的成本。

对消费者而言,这意味着品牌、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下降,从而增加了他们的可自由支配收入,使他们口袋里的现金可以用于购物或旅游等其他方面。每个经济学一年级的本科生都知道,这会对经济产生乘数效应。

然而,我认为经济学家的观点是短视的。至少有三个创造价值的机会:

  1. 提高生产率,这就是技术-成本-价格效应的故事。
  2. 改进公司内外创造价值的整个流程。
  3. 引入全新的商业模式(如互动领域模式),在一个更大的系统中创造价值,我称之为互动领域,在这个领域中,价值完全是在企业之外创造的。杰弗里-帕克(Geoffrey Parker)和马歇尔-范-阿尔斯泰恩(Marshall van Alstyne)称之为倒置企业。

人工智能的协作力量

我们已经看到生成性人工智能如何影响基本生产力的提高,媒体对此进行了不厌其烦的报道,但其影响还不止于此。这些经济学家所描述的情况虽然属实,但却未能捕捉到网络效应、学习效应和病毒效应所带来的第二层和第三层价值创造。他们忽略的是,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影响远不止降低劳动力成本。

正如我在 2020 年出版的《互动领域》一书中详述的那样:互动领域:为企业、客户和社会创造共享价值的革命性新方法》一书中详细阐述的,互动领域公司是有意组织起来的,目的是产生、促进互动,并从互动而非交易中获益。这些互动产生网络效应、病毒效应和学习效应。

从合作伙伴、供应商、开发人员和分析师,到监管者、研究人员,甚至竞争对手,通过多方人员和团体之间的沟通、参与和信息交流,公司与其客户之间的互动得到了放大,从而提高了改善整个行业的速度,甚至解决了更大的社会问题。这种互动不同于交易,因为交易并不总是只关注一个结果(即有人买别人卖的东西)。这正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真正创造价值的地方。

迎接新一代人工智能革命

以约翰迪尔为例,该公司正在彻底改变美国的农业,其拖拉机配备了调制解调器、Wi-Fi 和蓝牙,不仅可以从农场收集田间土壤条件或植物健康状况的数据到云端,还可以将来自迪尔、经销商和软件供应商的指令和信息传送到农场,以优化农场的整体生产率甚至盈利能力。

从播种开始,农场管理的许多方面已经发生了变化。如今,农民能够控制种子在土壤中的深度,使其达到最佳 "出苗"(种子破土而出的时间);他们还能利用现有技术,通过计算每粒种子理想的 "输入"(水、养分、肥料或除草剂)液滴数量,使每粒种子与周围土壤的接触达到最佳程度。

目前,这就是人工智能所能实现的利用原始数据的效率,并转化为经济学家所说的效果,即减少照料田地所需的劳动力。但是,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让农民超越这一点;它可以让农民识别哪些数据最相关,哪些数据最不相关,从而使互动不仅更高效,而且更智能。

还有网络效应和学习效应:农民们可以一起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分析数据,并为如何优化其他农场流程制定解决方案,而这些流程并非以替代劳动力为目的。因为创造价值的不仅仅是劳动力的替代,而是利用众所周知的现象:当更多人使用某种产品或服务时,该产品或服务就会获得更多价值。想象一下,全球数百万农民相互学习,为彼此的社区和经济做出贡献,会产生多大的影响。这肯定胜过同城的半打农民自说自话。

引领经济影响的未来

我的观点是,生成式人工智能会对交互本身产生影响。

我同意经济学家的观点,即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真正赢家将是消费者。但是,消费者赢了,品牌和企业也就赢了。因此,生成式人工智能很可能实现双赢。

资料来源:《世界日报》:

Philipp Carlsson-Szlezak, Paul Swartz and Francois Candelon, "Why We Need to be Realistic About Generative AI's Economic Impact," World Economic Forum.

Erich Joachimsthaler (2020),《互动领域》:为企业、客户和社会创造共享价值的革命性新方法》。

Geoffrey Parker、Marshall van Alstyne 和 Xiaoyue Jiang,2016 年,《平台生态系统:开发者如何颠覆企业》,8 月 17 日。